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黔西南金矿及其成矿模式
引用本文:韩至钧,盛学镛.黔西南金矿及其成矿模式[J].贵州地质,1996,13(2):146-153.
作者姓名:韩至钧  盛学镛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厅
摘    要:黔西南是中国最先发现卡林型金矿的地区,迄今,产地已扩大到黔、桂、滇三省毗邻区的“黔—桂—滇金三角”,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左右,致使该区成为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区之一。近年来,区内又发现了具重要经济价值的岩溶塌陷成因的红土型金矿。本文概要地介绍了两种类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作者的如下观点:①右江盆地的存在是本区金矿成矿定位的决定性因素,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为含矿热液的孕育提供了热、水、矿“三源”,盆地的边缘断裂是成矿热液释放的主要通道,故尔在右江盆地与扬子地台的衔接带成矿。②原生金矿的成矿深度很大,下限超过成矿时古地面以下4000m,应重视深部找矿。③矿床的产出,从表观上看,与一定的构造、层位、岩相和岩性有关,但层位和岩相对矿床的控制仅是表观的,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才是本质的,即背斜和穹窿核部具多次活动的断裂和富合同生黄铁矿的细碎屑岩复合控矿。④构成成矿热液的流体主要是盆地中的沉积建造水,包括封存水和热脱水,只是在与金的沉淀并无直接联系的热液活动晚期,才明显地有大气水介入。⑤容矿岩石中原有的草毒状同生黄铁矿的存在是导致金从溶液中淀出的重要原因;同生黄铁矿的吸附和还原是金的主要沉淀方式;具同生黄铁矿内核和富

关 键 词:金矿床  黔西南  成矿模式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