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华北克拉通南部古元古界熊耳群大古石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引用本文:徐勇航,赵太平,张玉修,陈伟.华北克拉通南部古元古界熊耳群大古石组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8,54(3):316-326.
作者姓名:徐勇航  赵太平  张玉修  陈伟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编号 2006CB403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40672058)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编号 GIGCX0403)资助课题联合资助的成果。
摘    要:华北克拉通南部熊耳—中条拗拉谷中广泛发育的古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是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后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火山活动产物,以火山熔岩占绝对优势,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大古石组及马家河组,仅占地层总厚度的43%。本文从沉积学角度,探讨熊耳群火山岩的形成环境及其构造背景。底部大古石组碎屑岩主要由一套砂砾岩、砂岩和泥质岩组成。其岩相学特征表明大古石组自下而上的沉积相为河流相—湖泊相—河流相。自下而上对比大古石组剖面中碎屑岩的地球化学数据(Sr、Ga、V)及相应比值(Sr/Ba、Th/U、Zr/Rb),认为大古石组碎屑岩以陆相沉积(河流相和湖泊相)为主,但中后期伴有海侵作用。通过对其泥质岩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大古石组碎屑岩主要来源于花岗质成分,但混有一定量的基性物质;源岩以太古宙地层为主,可能有古元古代地层的加入,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并快速堆积形成的。大古石组碎屑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代表了古元古代末华北克拉通伸展—裂解事件的开始;熊耳群火山岩则是在被动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发育形成的。

关 键 词:华北  古元古代  熊耳群  大古石组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收稿时间:2007/12/10 0:00:00
修稿时间:3/9/2008 12:00:00 AM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 Dagushi Formation Siliciclastic Rocks, the Paleoproterozoic
XU Yonghang,ZHAO Taiping,ZHANG Yuxiu,CHEN Wei.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 Dagushi Formation Siliciclastic Rocks, the Paleoproterozoic[J].Geological Review,2008,54(3):316-326.
Authors:XU Yonghang  ZHAO Taiping  ZHANG Yuxiu  CHEN Wei
Abstract:
Keywords:North China  Proterozoic  Xiong'er Group  Dagushi Formation  geochemist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ectonic setting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