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诱发四川冕宁“6.26”山洪灾害的突发性暴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引用本文:陈博宇,谌芸,孙继松,陈涛,陈朝平,胡宁.诱发四川冕宁“6.26”山洪灾害的突发性暴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大气科学,2023,47(1):1-19.
作者姓名:陈博宇  谌芸  孙继松  陈涛  陈朝平  胡宁
作者单位:1.国家气象中心, 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937301、4193097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5705、2018YFC1507200,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1LASW-A16
摘    要:基于多源观测、再分析和对流可分辨模式预报资料,运用物理量诊断、标准化异常、相似过程比较等方法,分析了2020年6月26日四川冕宁突发性暴雨过程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该过程是一次伴有多条带状γ中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产生极端小时雨量的局地突发性暴雨过程,其对流回波质心较低,对流云团具有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云团特征;(2)冕宁北部的对流冷池出流与较强的谷地偏南气流相遇形成的辐合抬升构成了对流的触发机制;(3)川西南低空偏南气流具有阶段性增强特征并提供了持续的暖湿空气输送,其在过程初期与下山冷池的相互作用及后期与盆地西部南下冷空气的汇合,使对流反复在冕宁站西侧和南侧初生,并在下游形成“列车效应”;(4)对比历史相似过程,环境大气的对流有效位能等物理量具有更显著的异常和异常持续性;(5)川西南北部的高海拔地形对延缓冷空气进入安宁河谷和维持河谷内的不稳定层结有显著作用,并且该区域地形强迫抬升形成了河谷上游地区潜在的对流触发条件。最后给出了此次暴雨过程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

关 键 词:山洪  突发性暴雨  列车效应  冷池  水汽输送带  地形
收稿时间:2021-09-26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