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喀斯特地区翻耕和玉米种植对土壤团聚体、氮素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 南宁5300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长沙410125;南宁师范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南宁530000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南宁师范大学)系统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摘    要:喀斯特地区农业活动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土壤团聚体破碎、微生物量降低,进而引起土壤氮快速丢失。然而翻耕和玉米种植如何影响这一过程仍不清晰。本研究基于当地常见作物玉米地的不同翻耕模式(NT-免耕不种玉米; NTM-免耕种玉米; CT-传统耕作不种玉米; CTM-传统耕作种玉米)的原位控制试验,分析一年后土壤团聚体组成、氮素及微生物量等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翻耕措施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分布、总氮丢失量(△TN)、硝态氮(NO3--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量生物量碳(MBC)含量,玉米种植仅对土壤NO3--N和DON有显著作用。翻耕主要破碎5~8 mm粒级大团聚体,显著提高土壤△TN,降低土壤MBC含量。土壤NO3--N是喀斯特地区可溶解性氮素的主要形态,其次是DON,铵态氮(NH4+-N)含量最低。土壤NO3--N在翻耕或玉米种植下均显著减少,DON仅在翻耕和玉米双重作用下显著降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氮的丢失主要来自土壤团聚体5~8 mm粒级的破碎。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中,减少耕作干扰或开展保护性耕作是减少土壤物理结构破坏,维持氮库,实现其可持续性利用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喀斯特  翻耕扰动  玉米种植  团聚体  氮素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