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
引用本文:刘国纬.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10):1511-1523.
作者姓名:刘国纬
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29
基金项目:致谢 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摘    要:从黄河下游平原沉降与沉积特性、黄河下游河道特性、黄土高原侵蚀特性、黄河中下游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阐述了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的内涵,并指出自全新世以来,黄河下游的地学属性诸要素虽存在继承性演变,但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基于对黄河下游地学属性的分析,提出了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几点认识:(1)基于下游的堆积性河流属性,在河道治理诸措施中,放淤应当是第一位的;(2)基于下游河道的游荡属性,应在加固现有大堤的基础上给予河道必要的游荡空间;(3)基于黄河河口海洋动力弱和三角洲的演变规律,应给予黄河尾闾必要的摆动空间;(4)基于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不会根本改变,中游治理应以缓解地形破碎程度,使高原地貌形态朝营造局部"夷平面"的方向改善,而生态治理则应以"退田还草"为努力方向;(5)基于不能排除未来出现历史上特大洪水的可能性,应继续以历史特大洪水作为下游防洪的设防对象;(6)提出"治黄周期律"概念,并指出不能希冀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能够永续利用,未雨绸缪研究黄河下游人为改道和新的流路是必要的.

关 键 词:河流  地学  江河治理  黄河  洪水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