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韩鹏飞,王旭升,蒋小伟,万力.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通报,2023(4):107-117+129.
作者姓名:韩鹏飞  王旭升  蒋小伟  万力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部地下水保护重点实验室(筹);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249);
摘    要:在区域尺度上,地下水流的路径存在跨越地表分水岭的可能性,从而形成跨流域地下水循环,影响流域之间的水文关系和溶质输送过程。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近20年来国内外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跟踪分析,从形成机理、识别方法和影响评估3个角度总结现有的研究进展。在水动力学形成机理方面,已经从理论上确定了地表分水岭、潜水面最高点和地下水流系统分水点之间的偏离特征,为划分河流之间的多种跨流域地下水循环路径提供了依据。在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识别方面,一系列实际流域的案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包括水均衡法、流域水文模型和水文地球化学端元混合模型等,证实了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存在性,甚至评估出其循环通量,深化了流域水量平衡关系的认识。研究表明流域地理位置、形态尺寸、气候背景和地质构造等条件都会影响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发生及通量。在影响评价方面,初步发现跨流域地下水循环对水文要素的气候敏感性、Budyko模式状态参数及碳源碳汇形成有重要影响,忽略其作用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目前,科学界对跨流域地下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及其物质输送效...

关 键 词:闭合流域  分水岭  地下水流系统  气候水文模型  Budyko模式  碳循环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