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红外波段星系电离特性研究
摘    要:中红外高电离发射线OⅣ](25.9μm)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利用简单的光致电离模型,Hao等人(2009)初步分析发现,当星暴星系模型给出的NeⅢ]/NeⅡ]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OⅣ]/SⅢ]值却比观测值低约4个量级。OⅣ]/SⅢ],SⅣ]/SⅢ],NeⅢ]/NeⅡ]等中红外发射谱线比值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其与ITERA package中提供的各类更新的光致电离模型的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星暴星系中OⅣ]发射来源的一种有效途径。观测数据与电离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Hao等人(2009)中提出的中红外发射线诊断图OⅣ]/SⅢ]对SⅣ]/SⅢ]中的分支结构能分别较好地与AGN与星暴星系光致电离模型相吻合。这些星暴星系模型所产生的OⅣ]发射的强度与电离光谱中大于4 Ryd段的相对光子流量呈紧密正相关,单独考虑Wolfe-Rayet星的辐射对电离光谱的贡献足以解释星暴星系中的OⅣ]发射线;而对于OⅣ]/SⅢ]对NeⅢ]/NeⅡ]诊断图,模型仍很难解释观测结果,特别是星暴星系分支:当由模型计算出的OⅣ]/SⅢ]值与观测相当时,其给出的NeⅢ]/NeⅡ]值相比于观测仍明显偏高。如果考虑上述发射线均来自具有单一密度与电离参数的发射区,那么NeⅢ]/NeⅡ]值与电离光谱21.6~41.0 eV段的斜率密切相关。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