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饵料对植食性海水鱼——黄斑蓝子鱼的内脏器官特性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谢帝芝 徐树德 吴清洋 陈芳 王树启 游翠红 李远友 |
| |
作者单位: |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汕头 515063;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 519060,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汕头 515063,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汕头 515063,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汕头 515063,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汕头 515063,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
| |
基金项目: |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Project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under contract No. 31110103913; the NSFC Youth Project under contract No. 31602176;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under contract No. CARS-47. |
| |
摘 要: | 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是可养殖的少数植食性海水鱼之一。为进一步了解黄斑蓝子鱼的消化生理特征,以及将海藻更科学地应用于配合饲料中,本研究采用不同类型饵料:冰鲜杂鱼(Raw fish,RF)、配方饲料(Formulated diet,FD)、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EP)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GL)饲喂黄斑篮子鱼8周,分析鱼内脏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RF组和FD组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EP组和GL组鱼的肠长比(Relative intestine length,RIL),都显著高于其他组。此外,分析不同处理组鱼的肝和前肠组织形态结构,发现RF组肝细胞核被脂滴挤到细胞边缘,两海藻组前肠黏膜的皱褶程度最高。养殖前三周,鱼的消化酶活性变化波动明显,而之后消化酶活性趋于平稳。消化道的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的水平分别随着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海藻饵料显著降低了黄斑篮子鱼的胃蛋白酶活性,但是提高了机体RIL和前肠黏膜的皱褶程度以弥补其对胃蛋白酶的负面影响。以上结果表明黄斑蓝子鱼的消化系统可较好地适应不同类型的饵料,其适应时间大约为三周。因此,本研究结果也暗示黄斑蓝子鱼也具有一些杂食性鱼类的属性。
|
关 键 词: | 消化酶 海藻 黄斑蓝子鱼 消化特性 |
收稿时间: | 2016-07-04 |
修稿时间: | 2011-07-19 |
本文献已被 SpringerLink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报(英文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报(英文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