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震重复性与减震作用
引用本文:郭增建,秦保燕.大震重复性与减震作用[J].西北地震学报,1984,6(4):89-96.
作者姓名:郭增建  秦保燕
作者单位: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郭增建),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秦保燕)
摘    要:1957年公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编图原则有两个,一个是过去历史上发生过多大的地震,将来还会重演,另一个是地质条件相似的地方地震强度相似。本文对这两个原则进行了修正。对第一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用统计法、位错法和热传导法求出大震重复周期,在大震间歇期间,烈度可以降低一两度。对于第二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大陆内主应力的分布是大体一致的,错动旋性也是一致的。在此情况下,当一个断层上发生大震后,相距不太远的平行断层就会减震,而不是地质条件相似必然要发生类似的大震。对于相交汇的两个断层来说,一个相当于垂线,可称垂断层,另一个相当于底线,可称底断层。如果底断层发生了大震,则垂断层上就减震了,简称“底震垂减”;如果垂断层上发生了大震,则底断层上可能还会相继发生大震,可称“垂震底继”。根据减震作用的观点可以在全国寻找一些安全区,以利于经济建设。如果一个断层不是发生大震,而是在很长的地段内发生蠕滑,则相邻的平行断层也可减震。由减震作用可以解释地震活动的整带跨距迁移,也可解释相平行的断层上的地震分布的平行四边形格局。为了探明已发大震的断层是否已锁住,可用被外因调制的小震活动性来抽查。对于平行断层来说,异旋是加震的。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大震重复时间本文收集了中国活动断层滑动速率的数据,得到了最大滑动速率为25mm/年,平均滑动速率为10mm/年,以及最小滑动速率为0.1mm/年。据根我们在1973年得到的震级与错动幅度的经验关系式Dcm=10~(0.52Ms-1.25) 则强震的重复时间可分别表示为: T_1=Dcm/V_(最大) T_2=Dcm/V_(平均) T_3=Dcm/V_(最小) 式中V为滑动速率。由上述数据可求得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大震重复时间,如表1所示。在不同的建设地区,可根据其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活动断裂的大致滑动速率来选择表1中的大震重复时间。2.强震造成的减震距离对于一个走滑震源断层,在其垂直方向上位移衰减至1米的距离R为R=H/1.17cot(π/2 100cm/Dcm) 上式H为断层面深度,我们取20公里,则上式可写为R=20/1.17(cot(π/2 100/D)) 对于不同震级地震的减震距离可表示于表2 关于由热传导计算大地震重复时间问题留待以后专文讨论。


REPETI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AND REDUCTION OF SEISMIC RISK
Guo Zengjian and Qin Baoyan.REPETI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AND REDUCTION OF SEISMIC RISK[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1984,6(4):89-96.
Authors:Guo Zengjian and Qin Baoyan
Institution:Seismological Institute of Lanzhou,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Lanzhou, China and Seismological Institute of Lanzhou,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Lanzhou, China
Abstract:In 1957, the first seismic risk zoning map of China was published1]. The two principles of making the map were stated as follows.l.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which appeared in history will repeat again in future.2.Similarity of seismotectonics is corresponding with the similarity of earthquake magnitude.The above mentioned principles have some insufficiencies. In this paper, some improvements on the seismic risk zoning have been discussed.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地震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地震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