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
| |
引用本文: | 蔡杰华, 张路, 董杰, 董秀军, 廖明生, 许强. 九寨沟震后滑坡隐患雷达遥感早期识别与形变监测[J]. 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2020, 45(11): 1707-1716. DOI: 10.13203/j.whugis20200263 |
| |
作者姓名: | 蔡杰华 张路 董杰 董秀军 廖明生 许强 |
| |
作者单位: | 1.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610059 |
| |
基金项目: |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2019YFS0074);四川省国土资源科研项目(KJ-2018-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4006,41904001,41790445) |
| |
摘 要: | ![](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0/11/whdxxbxxkxb-45-11-1707-1.jpg) 2017-08-08,中国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s 7.0级地震,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烈度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并引发了大量山体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技术对九寨沟地区开展潜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探测研究。首先,通过常规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技术处理分析6景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ALOS)-2 L波段相控合成孔径雷达(phased array type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ALSAR)-2升轨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灾害隐患快速普查;然后,利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处理112景哨兵1号(Sentinel-1)升降轨数据,对重点区域进行精细详查分析。![](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0/11/whdxxbxxkxb-45-11-1707-2.jpg) 研究结果发现,在九寨沟地区共探测出13处滑坡隐患,其中7处毗邻居民区;进一步对重点滑坡隐患进行时序变形监测,发现多处滑坡自震后长期处于持续线性形变中,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实地调查结果验证了基于InSAR技术的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探测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九寨沟地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https://cache.aipub.cn/images/ch.whu.edu.cn/fileWHDXXBXXKXB/journal/article/whdxxbxxkxb/2020/11/whdxxbxxkxb-45-11-1707-3.jpg)
|
关 键 词: | 九寨沟 滑坡隐患 早期识别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时间序列干涉测量技术 形变监测 |
收稿时间: | 2020-05-30 |
|
| 点击此处可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