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中部隆起印支面剥蚀量恢复与演化过程——来自CSDP-2井的证据 |
| |
作者姓名: | 庞玉茂 郭兴伟 张训华 韩作振 朱晓青 侯方辉 蔡来星 |
| |
作者单位: | 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中国地质调查局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16 |
| |
基金项目: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地质专项;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
| |
摘 要: | 南黄海中部隆起是下扬子地块向海域的延伸,是当前海相盆地海域资源调查的潜力区。中部隆起自印支期以来经历多期构造隆升、挤压及剥蚀作用,显著影响了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2016年底完钻的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首次在中部隆起钻穿印支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在中部隆起既是新近系-第四系底界,又是下三叠统灰岩的顶界,横向延伸平缓,上、下地层产状差异巨大,下伏地层具有强烈的挤压变形及逆冲推覆,呈现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次研究基于泥岩声波时差法计算的印支面地层剥蚀量约为1200 m,镜质体反射率法计算的剥蚀量约为1400 m,与地层趋势面估算的剥蚀量基本一致。结合南黄海盆地演化过程分析,认为中部隆起大致于晚三叠世开始隆升,至晚白垩世期间经历快速剥蚀,并可能延续到渐新世末期。在当前南黄海盆地资源调查逐步转向中、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之际,依托实际钻探资料进行印支不整合面研究及剥蚀量恢复对于恢复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评价油气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 键 词: | 南黄海中部隆起 大陆架科钻 印支构造面 剥蚀量 构造演化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