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水下收缩裂隙天然实验研究中获得的新认识
引用本文:赵振宇 周瑶琪 马晓鸣 郑平 冀国盛. 水下收缩裂隙天然实验研究中获得的新认识[J]. 地质论评, 2007, 53(3): 306-317,I0001
作者姓名:赵振宇 周瑶琪 马晓鸣 郑平 冀国盛
作者单位: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与岩石圈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2
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2
3.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实验室,成都,610051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072042)的成果.
摘    要:通过青岛市唐岛湾沿岸7个实验工区的考察测试、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对现代泥质沉积物水下收缩裂隙的整体形成过程、定量分级、各参数间拟合关系、开裂规律以及充填物沉积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演化模型。裂隙整体形成过程分4个阶段,依次为:泥水混合物初始混浊阶段;沉积物压实稳定阶段;裂隙形成阶段以及裂隙充填阶段。裂隙形态定量分级可分别用横缝长、纵缝长、裂隙面积和基块面积等参数表示,共分4级。其中裂隙各参数之间的拟合关系以及开裂规律地质建模分析等,对于定量描述裂隙形态、结构、变化规律,预测区域性裂隙规模、判别区域沉积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沙泥质地层裂隙开裂过程中的异常高压作用(形成机理与大地构造中的异常高压相似)以及裂隙分叉角度的统计分析(最多为90°,其次为120°)均属首次提出。其中异常高压作用对于初始裂隙的形成、沉积物粒间水的有效排出以及主要渗流通道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一泥质地层裂隙内充填物沉积模式与沙泥互层的多旋回地层略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沙层的润滑作用以及对早期裂隙内充填物类型的影响。裂隙纵剖面中生物发育层的出现,对于裂隙内充填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将产生重要影响。

关 键 词:水下收缩裂隙 定量研究 开裂规律 分叉角度 充填模式 地质建模
修稿时间:2007-01-152007-03-26

Some Discoveries on Researching Subaqueous Mud-shrinkage Cracks in Present Muddy Sediments
ZHAO Zhenyu,ZHOU Yaoqi,MA Xiaoming,ZHENG Ping,JI Guosheng. Some Discoveries on Researching Subaqueous Mud-shrinkage Cracks in Present Muddy Sediments[J]. Geological Review, 2007, 53(3): 306-317,I0001
Authors:ZHAO Zhenyu  ZHOU Yaoqi  MA Xiaoming  ZHENG Ping  JI Guosheng
Abstract:
Keywords:subaqueous mud-shrinkage crack   quantitative analysis   cracking pattern   angle of bifurcation   filling model   geologic model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