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活动特征与趋势 |
| |
引用本文: | 崔鹏,陈晓清,张建强,杨宗佶,游勇,范建容,苏凤环,孔应德,朱兴华. “4·20”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活动特征与趋势[J]. 山地学报, 2013, 31(3) |
| |
作者姓名: | 崔鹏 陈晓清 张建强 杨宗佶 游勇 范建容 苏凤环 孔应德 朱兴华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2.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泥石流动力过程及其调控模拟,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减灾专项支持项目.[Key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ecial support project by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
| |
摘 要: | 2013-04-20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km.截至4月29日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作者定义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活动特征、形成机制与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初步查明芦山地震诱发了1460余处崩塌和滑坡,大量落石和4处堰塞湖.次生山地灾害具有规模小、群发性和高位破坏的特征.崩塌和落石成群发育于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坡上,主要发育区段有:芦山县的宝盛乡金鸡峡、双石镇大岩峡以及省道S210线K317路段和灵关镇以北小关子段,对沿河公路及救援生命通道影响严重.滑坡数量较少,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发生于砂岩、页岩和松散堆积层中,仅发现一处大型滑坡并转化为碎屑流.堰塞湖主要由崩塌、滑坡形成,均为低危险性小型堰塞湖.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岩性、结构面和地形,崩塌破坏主要表现为顺层滑动破坏型、切层倾倒破坏型和结构面控制破坏型3种模式.芦山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数量、分布范围和规模比汶川地震小得多,其数量仅为汶川地震的5.53%,造成的地表破坏面积(3.06 km2)仅为0.57%.芦山地震区两次地震扰动的叠加效应,大大降低坡体的稳定性,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性增加,增幅有限,活跃期也相对较短,但震区山地灾害的隐伏性和隐蔽性强,给隐患排查带来困难.
|
关 键 词: |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崩塌 滑坡 落石 泥石流 堰塞湖 减灾 |
Activities and Tendency of Mountain Hazards Induced by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April 20,2013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Lushan earthquake earthquake-induced hazards collapses landslides rockfall debris flow dammed lake hazard mitigation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