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2013年5月15—17日发生在小岞、杜厝海域的2起赤潮过程,利用观测资料、数值模拟等方法,从气象、水文、水质等方面分析其发生及消亡原因。本文分析了赤潮发生前后事发附近海域的天气形势,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资料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浮标实测中水温、流向等水文资料,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该时段内风力、风向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赤潮发生前副高北抬,南海夏季风爆发,此种天气形势带来了西南暖湿空气,气温、水温持续升高,风浪较小,在这种高温、高湿、无风浪的条件下,促进藻类繁殖,在小岞附近海域发生赤潮;(2)赤潮发展旺盛期内,出现阵性降水,偏南风风力明显增大,强劲的西南风造成水体不稳定,可能是造成藻种演替的原因;另外在杜厝新增一处赤潮区,推测可能由于西南风造成的藻种漂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