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围填海对伶仃洋水流动力的短期影响模拟研究
作者姓名:刘晋涛  胡嘉镗  李适宇  许永基  徐闯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南海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珠海519000;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17lgzd20);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开放课题(LTO1605)
摘    要:利用已经过验证的高分辨率三维海洋动力模型FVCOM,根据1984—2014年内伶仃洋的围填海变化情况,结合情景模拟案例,研究分析围填海对伶仃洋水流动力的影响,探究截流式和顺流式围填海对伶仃洋不同季节的水平余流场、垂向环流结构以及潮汐变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对伶仃洋的余流流向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余流速有较大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截流式围填海使得周边海域的余流速明显增大,增幅在0.02~0.25 m/s不等,其中口门区域受到的影响最大;相较于底层流场,表层流场受围填海的影响相对更大,围填海以南的较远海域在表层出现一条强度逐渐减弱的流速减小带,减幅在0.02~0.15 m/s不等,且影响范围与流场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夏季向南延伸,在冬季向西南延伸。顺流式围填海的影响则主要分布在伶仃洋两侧沿岸,并且不同季节的影响特点有一定区别,在夏季使得内伶仃洋东岸海域流速增大,但在冬季使其流速减小,变化幅度均在0.02 m/s以上。在垂直方向上,围填海使口门区域余流的纵向流速梯度增加,并且改变了伶仃洋余流的垂向分布情况,总体表现为远离围填海的海域表、底层余流的流速减小,中上层余流的流速增大;与此同时,围填海大幅度改变了周边海域的横向流速,并且在伶仃水道、矾石水道等区域产生了新的横向环流。围填海使得河口至围填海的余水位明显上升,使得伶仃洋海域的余水位下降,余水位梯度的增大是围填海周边余流速增大的主要原因。另外,围填海影响了伶仃洋的潮汐变化过程。在大潮期间,围填海改变了伶仃洋海域涨落潮时的潮流流速,使得周边海域落急流速增加,较远海域落急流速减小,而涨急流速都减小;同时,围填海使得海域涨落潮时的潮位受到一定影响。围填海最终使得伶仃洋的潮汐相位提前了20~35 min。

关 键 词:围填海  水动力变化  余流  季节特点  数值模型  伶仃洋
收稿时间:2019-03-21
修稿时间:2019-07-15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通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