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建南盆地后扩张期T5和T3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对南海科学钻探的意义
引用本文:王伟平,姚永坚,蔡周荣,殷征欣,朱荣伟,尉建功,鞠东.中建南盆地后扩张期T5和T3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对南海科学钻探的意义[J].地质学报,2022,96(8):2822-2832.
作者姓名:王伟平  姚永坚  蔡周荣  殷征欣  朱荣伟  尉建功  鞠东
作者单位:1)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广东广州, 510300;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广州,511458; 3) 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075;4)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广东珠海,51908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U20A20100、42106079)、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编号 GML2019ZD0201)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 DD20221719、DD20201118、DD20160138、DD20190368、DD20190366)联合资助成果。
摘    要:中建南盆地是位于南海西部陆缘的一个走滑拉张型盆地,具有南海北部张裂和西部走滑的双重构造特征,盆地发育新生界多个区域不整合面,对于研究盆地的沉积- 构造演化史、油气资源以及南海的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越南钻井约束,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解译,标定南海扩张结束后(中中新世以来)T5和T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分析,认为:T5不整合面形成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时期的碰撞不整合面,对应于红河- 南海西缘断裂带从左旋运动到右旋运动的过渡期,时代为15 Ma,地震剖面揭示该界面总体的构造活动不强烈,推测沙巴造山运动在中建南盆地的响应已大幅减弱。T3不整合面对应于区域性重要板块重组事件和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的构造转换面,与红河- 南海西缘断裂带右旋走滑密切相关,时代为116 Ma,地震剖面显示该界面具有明显的剥蚀削截特征,同时是南海西部大规模碳酸盐岩、水道和扇体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推测为南沙运动或万安运动在盆地内强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南海后扩张期表现出强烈构造活动及沉积响应的差异,通过未来大洋钻探,可明确南海西部T5、T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动力学环境,为认识南海西缘断裂带对西部沉积盆地群成因机制以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

关 键 词:中建南盆地  南海  不整合面  构造演化  科学钻探
收稿时间:2022/5/24 0:00:00
修稿时间:2022/6/11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