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81~2000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引用本文:陶波,曹明奎,李克让,顾峰雪,季劲钧,黄玫,张雷明.1981~2000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中国科学D辑,2006,36(12):1131-1139.
作者姓名:陶波  曹明奎  李克让  顾峰雪  季劲钧  黄玫  张雷明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王宽诚教育基金
摘    要:中国地域辽阔, 跨越多个气候带, 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 因此研究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库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了1981~2000年期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的时空变化, 分析了中国陆地碳汇的地域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 NEP的20年平均值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中部和西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格局; NEP正值(碳吸收)主要在西南地区西部、藏东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以及华北中西部, NEP负值(碳释放)主要在华中、西南南部、新疆北部、内蒙西北部、华北平原一些地区.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东北平原中部和黄土高原的NEP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在华中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 研究时段内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明显, 其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碳源, 但在90年代转为一个碳汇; 草地和灌丛由于面积广阔, 其碳吸收量占整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近四分之三.

关 键 词:中国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空间格局  气候变化
收稿时间:2006-04-05
修稿时间:2006年4月5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