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洋内与陆缘微地块研究的启示
引用本文:李三忠,索艳慧,刘博,刘永江,李玺瑶,赵淑娟,朱俊江,王光增,张国伟.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洋内与陆缘微地块研究的启示[J].地学前缘,2018(5).
作者姓名:李三忠  索艳慧  刘博  刘永江  李玺瑶  赵淑娟  朱俊江  王光增  张国伟
作者单位: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
摘    要: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地块为例,系统总结了洋脊增生系统、俯冲消减系统、深海板内系统、伸展裂解系统、碰撞造山系统5种构造环境下的微地块特征,并据此首次进行了成因分类,提出拆离微地块、裂生微地块、转换微地块、延生微地块、跃生微地块、残生微地块、增生微地块、碰生微地块和拆沉微幔块9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微地块边界进行了系统界定,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讨论。这些微地块边界类型,包括活动的或死亡的拆离断层、俯冲带、洋中脊、转换断层、破碎带、切割岩石圈的断裂、假断层、洋内汇聚带、叠接扩张中心、非叠接扩张中心、洋脊断错等,其成因的关键研究在于对三节点稳定性进行分析。洋内或洋缘微地块研究,不仅为开展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分析和板块重建工作提供参考,而且对解释大陆内部一些微地块成因具有启发性,可丰富大陆造山带、陆内、板内、幔内和陆缘构造的研究内容,使得造山带演化、板内变形和地幔过程研究更为精细化,甚至推广到早前寒武纪的前板块构造机制研究。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