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陆源有机碳埋藏通量演变: 海平面和季风驱动
引用本文:高健祺,周辛全,刘传联.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盛期以来有机碳通量变化及驱动机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5,45(1): 68-78.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23092101
作者姓名:高健祺  周辛全  刘传联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用南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重建中新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41930536);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项目(42188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南亚降雨量轨道尺度变化机制研究”(42206060)
摘    要:

通过分析南海东北部台湾西南岸外MD18-3569柱状样岩芯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探讨了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南海东北部有机碳通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为0.13%~0.40%和0.017%~0.061%,均呈冰期高、全新世低的特征;C/N比值和有机碳同位素值分别为5.90~8.58和−25.15‰~−22.61‰,指示了研究站位海陆混合的有机碳来源,海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海洋初级生产者(海洋藻类为主),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台湾西南部河流。海陆端元模型计算的海陆有机碳通量结果显示,海源有机碳和陆源有机碳通量分别为0.01~0.12 g·cm−2·ka−1和0.05~0.21 g·cm−2·ka−1
LGM以来,海源有机碳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冰期高海源有机碳通量可能是由于冰期较强的东亚冬季风加强了海水垂向混合,导致上层海水营养物质含量升高,从而提高了海洋初级生产力;陆源有机碳通量呈自LGM以来的上升趋势,可能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对台湾西南河流通量的影响,冰期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通过改变河口位置也对这一过程起到了一定作用。这表明LGM以来,东亚季风系统对南海东北部有机碳埋藏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有机碳  东亚季风  末次冰盛期  海平面变化  南海东北部
收稿时间:2023-09-21
修稿时间:2023-12-02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