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特征与机制的模拟研究 |
| |
引用本文: | 王志远, 刘健. 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特征与机制的模拟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14, 34(6): 1136-1145. doi: 10.3969/j.issn.1001-7410.2014.06.02 |
| |
作者姓名: | 王志远 刘健 |
| |
作者单位: | 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 ②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③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23;;; ④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23;;; ⑤ 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江苏省大规模复杂系统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23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 |
| |
摘 要: |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 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简称CESM)的低分辨率版本(CESM1.0.3, T31_g37)在国际国内率先进行了多组过去2000年瞬变积分模拟试验, 在与历史重建资料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 对过去2000年中的典型暖期(中世纪暖期与现代暖期)的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中世纪暖期太阳辐射加强是导致其"暖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温室气体浓度的激增是现代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 在中世纪暖期, 自然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之和比温室气体的影响高一个数量级; 而在现代暖期, 温室气体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自然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之和高一个数量级; 在不同外强迫条件下的海表温度变化在热带太平洋区域截然不同, 即自然因子影响下为类-拉尼娜态, 而温室气体影响下为类-厄尔尼诺态; 无论在中世纪暖期还是现代暖期, 相对于1000~1850年的平均情况, 沃克(Walker)环流均处于增强状态。
|
关 键 词: | 过去2000年 CESM模拟研究 典型暖期 成因机制 |
收稿时间: | 2014-06-05 |
修稿时间: | 2014-08-19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