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南海盆地演化及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引用本文:刘宝明,夏斌,金庆焕,李勤. 南海盆地演化及碳酸盐岩油气勘探[J]. 海相油气地质, 2003, 8(1): 10-16
作者姓名:刘宝明  夏斌  金庆焕  李勤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kzcx2-sw-117和国家"126"专项课题HY126-03-13-03的资助
摘    要:南海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较多发现。南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安第斯型边缘-弧后裂谷-大西洋型海底扩张等一系列转变,形成了众多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这些盆地可划分为拉张型、聚敛型、走滑型三大类,且可细分为陆缘张裂型、裂离陆块型、弧前型、周缘前陆型、走滑-拉分型以及残留洋壳型等6种类型,不同的构造演化背景和盆地类型,碳酸盐岩的建隆及其生物礁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地震相特征也有一定差异。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中中新统一上中新统中及上始新统上部,储层分布范围广,发育有台地边缘礁、塔礁、块礁、点礁、环礁等多种类型,以铸模灰岩、颗粒状白云岩的油气储集性能较好。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的影响和控制。以越东-廷贾断裂为界,其北部海域发育晚始新世-早中新世(早期)和中-晚中新世(晚期)两期碳酸盐岩和生物礁;而其南部海域仅发育晚期碳酸盐岩。在南海,至今尚未发现有单纯的典型碳酸盐岩构成油气源岩的,绝大多数是与所伴生的生物礁一起组成储集层,所发现的碳酸盐岩及其生物礁(滩)型油气田,普遍具有较好的物性。在南海北部盆地和东南巴拉望盆地中是油气兼有,而在南海南部以产天然气为主。

关 键 词:南海 盆地演化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碳酸盐岩 储集层 油气勘探 新生代

Basi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Prospect of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South China Se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