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陆内碰撞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和应变模式——高喜马拉雅山加华尔的实例
引用本文:A.K.Jain,李德伦.陆内碰撞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和应变模式——高喜马拉雅山加华尔的实例[J].世界地质,1991(2).
作者姓名:A.K.Jain  李德伦
摘    要:高喜马拉雅加华尔变质带似乎已在宽15~20km,北东倾斜上冲型韧性剪切带内逐渐形成。此带是由于印度板块内,新生代大陆碰撞过程中陆内地壳收缩形成的。在四个不同的重要变形幕中,最广的D_2变形幕的标志是斜卧和平卧褶皱f_2,显著的轴面叶理S_2,共轴的北东向倾伏的L_2拉伸线理和同构造生长的标志变质矿物等。这些变形构造是在SW向D_2韧性剪切带变形过程中形成的,而与S_2叶理及逆冲断层的产状无关。采用石英颗粒和集合体的RS/φ数据,可得到中央主冲断层(MCT)及中央结晶带之下的小喜马拉雅山加华尔组石英岩的区域应变模式,并揭示出,在宽广的韧性剪切带的狭窄糜棱岩带中有限应变(?)达到最大值。在其后D_2和D_3变形幕中,包括MCT的冲断岩席的产生适应了缩短作用,并且Jafagh冲断面与糜棱岩和最大应变面相一致。在更高的层位,韧性剪切带变成挤压的脆—韧性带,并导致了小喜马拉雅冲断岩席向南移动期间产生了倾向南西的F_3a和F_3b褶皱。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