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山区县域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引用本文:侯晓静,喻忠磊,李雨婷,袁留阳,孙畅.中国山区县域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研究,2024(5):1205-1224.
作者姓名:侯晓静  喻忠磊  李雨婷  袁留阳  孙畅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1206、42371266);
摘    要: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2020年中国山区县人口收缩的时空格局,借鉴“3D(密度、距离、分割)”框架设计解释变量,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识别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主控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而在“四层一体”框架下解析山区人口收缩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 2000—2020年山区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持续降低,收缩型山区县数量不断增多,山区人口收缩程度加重并存在自我强化特征。(2)人口密度等级降低的山区县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为(100~200)人/km2的过渡区是人口变化最活跃区域,过渡区向稀疏区、集聚区向过渡区转型是山区县人口变化的主要方向,仅少数山区县由过渡区转为集聚区;位于省际和市际边缘区的山区县人口变化剧烈且以收缩为主要特征。(3)山区人口收缩区范围持续扩大且集中分布,形成内蒙古中东部-东北、武陵山、秦巴山区、大别山、太行山、云南中部、山东丘陵及福建丘陵共八大片区,其中内蒙古中东部-东北片区、武陵山片区主要表现为重度和中度收缩,其余片区以轻度收缩为主。(4)人口收缩存在等时圈指向,倾向于发生在地级市2h、省会城市4h等时圈范围内,随时间距离增...

关 键 词:中国山区  人口收缩  “3D”分析框架  “四层一体”  空间格局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