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豫西熊耳群分布区燕山期构造演化初探
引用本文:曹高社,赵太平,冯有利,薛良伟.豫西熊耳群分布区燕山期构造演化初探[J].河南国土资源,1998(2).
作者姓名:曹高社  赵太平  冯有利  薛良伟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摘    要:运用现实主义原则,依据构造动力作用方式及其效应的不同,系统探讨了本区燕山期演化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J,K1早期,K1晚期,K2)。概括为“两次重要转折,两次陆内层流造山,两期伸展作用”。J,第一次陆内层流造山,以挤压机制为主,盆地面积进一步缩小,马超营断裂带叠加脆性改造,新断裂形成;K1早期,花岗岩浆突变式侵入,产生热隆作用,引起重力滑脱,盆地面积扩大,数量增多,以引张应力为主,是本区大地构造发展的第一次重大转折;K1晚期,产生具压剪性质呈平行等间距排列的原始北北东向断裂;K2,第二次陆内层流造山,深部物质调整方向改变,为本区大地构造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在北北东向断裂基础上,马超营断裂带东西向左行平移作用的参与,形成本区断陷盆地,以引张应力为主。

关 键 词:豫西,燕山期,构造演化,陆内层流造山,热隆作用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