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两次触发MJO对流事件的物理过程对比研究
引用本文:冯婧,李天明,朱伟军.两次触发MJO对流事件的物理过程对比研究[J].气象科技,2017,45(1):79-86.
作者姓名:冯婧  李天明  朱伟军
作者单位: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 2 北京市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 北京 10008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CB453200,41575070,41075070)、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2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3_486)资助
摘    要:用OLR的逐日数据和2002—2003年ERA-Interim的逐日再分析数据集的多个变量q,T,u,v,ω,结合水汽收支分析和多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了2002年冬季两支东传的MJO对流事件MJO1和MJO2被触发的物理过程发现,MJO1和MJO2的对流分别发生在2002年10月31日和12月8日,对流发生区域均在赤道印度洋,分别为10°S~10°N,50°~80°E和0°~10°N,50°~80°E。水汽距平的正异常和垂直上升运动超前于对流的发生时间,使得二者发生区域边界层的水汽增加,形成了有利于对流发生的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条件。在对流发生的前3天,水平湿度平流的正贡献是二者发生区域内水汽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MJO尺度的东风分量把发生区域东侧更大的背景场水汽分量输送到发生区域中的平流过程导致的;二者水汽增长过程的最大区别是MJO1中垂直湿度对流的正贡献几乎为零,MJO2中有较强的垂直湿度对流的正贡献,造成这一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是MJO2中边界层的MJO尺度的垂直上升运动比MJO1中更强。

关 键 词:MJO对流事件  水汽收支  垂直平流  水平平流
收稿时间:2016/2/25 0:00:00
修稿时间:2016/6/13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科技》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科技》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