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同伸展花岗岩就位机制 |
| |
作者姓名: | 李刚 刘正宏 崔维龙 白相东 |
| |
作者单位: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防灾科技学院, 三河 065201 |
| |
基金项目: |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223、41402169、41340024)资助. |
| |
摘 要: | 石山岩体形成的时间约为124Ma,是医巫闾山地区早白垩世NWW向伸展变形的同构造花岗岩体。花岗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埃达克质岩浆的特点,SiO 2、Al2O3及碱性组分含量较高,而Fe2OT3和MgO含量较低,岩浆锆石εHf(t)值=-26.7~-20.3、tDM2=2.0~2.3Ga,表明岩浆来源于华北陆块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通过对围岩变形组构与岩体中岩浆组构的分析,可将石山岩体的就位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岩浆底劈、膨胀作用和围岩伸展滑移的共同影响下,石山岩体最终形成了主体呈近圆形、西部发育两个岩墙的形态。岩浆就位过程与围岩变形组构的相互关系,表明中、浅部地壳的伸展变形可以控制岩浆的就位过程和最终形态,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关系不大,岩石圈减薄及区域伸展应力场是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诱因。
|
关 键 词: | 岩浆就位 伸展变形 岩石成因 变质核杂岩 医巫闾山地区 华北陆块 |
收稿时间: | 2016-03-21 |
修稿时间: | 2016-06-3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