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铜陵狮子山金属矿地震反射结果及对区域找矿的意义
引用本文:吕庆田,侯增谦,史大年,赵金花,徐明才,柴铭涛.铜陵狮子山金属矿地震反射结果及对区域找矿的意义[J].矿床地质,2004,23(3):390-398.
作者姓名:吕庆田  侯增谦  史大年  赵金花  徐明才  柴铭涛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专项研究计划 (编号 :2 0 0 10 10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 (编号 :40 2 3 40 5 1),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资助
摘    要:“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占有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受控于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的接触面。因此,长期以来“五通组砂岩 岩体”已成为寻找此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模型。为了探测黄龙组灰岩与五通组砂岩的接触面在铜陵矿集区的深度和展布,为隐伏矿预测提供依据,完善金属矿区地震反射技术.笔者在铜陵矿集区测试了3条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地震反射可以精确确定五通组顶面的分布,该控矿层深度在1~2km之间变化,大致呈复背斜形状,与地表的青山背斜相吻合,该层之下还存在2个明显的岩性界面,推测分别为奥陶系灰岩顶面和基底面,其形态表现为更紧密的背斜,而且与五通组顶板反射面形态不耦合,反映了非耦合变形过程。这种变形有利于产生层间滑脱,为成矿流体迁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在地表到2km范围内,按照“岩体 赋矿层位”的找矿模型在铜陵矿集区进行深部找矿仍有巨大潜力。

关 键 词:地球物理  地震反射  分辨率  成矿系统  五通组砂岩  控矿构造
文章编号:0258-7106(2004)03-0390-09

Tentative Seismic Reflection Study of Shizishan Orefield in Tongl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Regional Exploration
Abstract:
Keywords:geophysics  seismic reflection  resolution  mineral system  Wutong Formation sandstone  ore_coutrol structure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矿床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矿床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