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主要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与河蚬中砷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
| |
作者姓名: | 李滨 王健 李德亮 张婷 |
| |
作者单位: |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410083;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128 |
| |
基金项目: |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7A099)、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5031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2832)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水体砷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本研究通过测定洞庭湖主要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砷含量、河蚬砷及砷形态(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和砷甜菜碱AsB)含量,对表层沉积物砷的潜在生态风险和河蚬食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主要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砷含量在11.47~61.20 mg/kg之间,其水平分布规律表现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河蚬砷含量范围为6.36~11.15 mg/kg,各砷形态含量排序为:AsB > As(Ⅴ) > DMA > As(Ⅲ) > MMA,各样地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应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各样地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23.09,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属于轻微级别.同时,利用致癌风险指数(CR)和危熵系数(HQ)评价经河蚬摄入无机砷给人体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洞庭湖主要河口区河蚬中无机砷的致癌风险CRiAs值达到了1.36×10-3~3.43×10-3(平均值为2.24×10-3),均显著超过US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上限值(1×10-4),其危熵系数HQiAs值达到3.01~7.61(平均值为4.98,约为标准值的5倍),说明长期食用当地河蚬具有较高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洞庭湖沉积物和底栖动物的砷污染现状和风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该流域的砷污染控制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砷污染 砷形态 潜在生态风险 致癌风险指数 危熵系数 健康风险 洞庭湖 |
收稿时间: | 2018-07-29 |
修稿时间: | 2018-09-29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