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梅山组丘状反射体地质解释
引用本文:王云,冯杨伟,张功成.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梅山组丘状反射体地质解释[J].矿物岩石,2018(1).
作者姓名:王云  冯杨伟  张功成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海油研究总院
摘    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梅山组一段层序内发育大量丘状反射体,目前共有油气钻井6口,二维地震测线约12 000km,测网密度大多为6km×8km。三维地震区两块面积共约1 700km~2。以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立足研究区钻井资料、二维地震与三维地震剖面资料,通过地震测线剖面追踪,刻画丘状反射体地震反射特征和几何形态,进而开展波阻抗反演、类比与对比分析,结合成礁古构造背景研究等,分类对丘状反射体给出合理地质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梅山组一段发育4类丘状反射体,地质解释为生物礁、等深积岩丘和底辟构造3类地质体。生物礁为斑礁群和台地边缘礁,发育在古地貌高地的清水环境,跟周围地层相比具有同期地层厚度增大特点。斑礁群为中强震中频丘状地震相,分布在南部斜坡缓坡单斜型台地的高部位;台地边缘礁为强震中频扁平丘状地震相,主要发育在南部隆起碳酸岩台地边缘。单个生物礁外形呈丘状、凸透镜状,具有礁脊和礁沟,内部可见前积,翼间双向上超,顶、底强反射,轮廓清晰。垂直于古水深方向礁前比礁后陡,呈微不对称,平行于古水深方向礁体呈对称—微不对称。波阻抗反演显示礁顶底统一连续,斑礁群波阻抗值达到7kg/m3*m/s左右,台地边缘礁波阻抗值达到7.5kg/m3*m/s左右。等深积岩丘为中强震中连低频丘状地震相,分布在南部斜坡带单斜型台地台缘斜坡。等深积岩断面上呈丘状,丘与丘之间界线模糊不清,在平面上呈长条状,波阻抗值为5.8kg/m3*m/s左右,与生物礁显著区别。岩浆底辟显著特点是具有"根"。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