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黄河中游植被恢复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治理前景
作者姓名:陈浩  梁广林  周金星  蔡强国  陆中臣  黄建国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4.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基金项目:黄河水利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批准号:50239080)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471085,30440034)
摘    要:根据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水环境和侵蚀环境的特点, 研究了黄河中游不同自然带植被类型的变化、林、草的分布界线及植被的恢复能力. 年降雨量530mm是黄河中游林、草分布的临界年降雨量. 在影响流域产沙的地带性、非地带性环境要素中, 悬移质泥沙中径(D50,mm)、林木覆盖率(V,%)起主要作用, 其中, 林木覆盖率(V,%)对流域产沙的影响权重仅小于泥沙中径(D50,mm)作用的3.4%, 近乎相等. 要有效的控制半干旱区、尤其是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 使输沙模数降到6000 t/km2以下, 仅靠林木自然恢复困难较大. 在退耕还林草建设中, 在坡面生物措施和沟壑工程措施治理基础上, 因地制宜的选好树种与人工造林(草), 重点县的流域林木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 与60年代以前降雨标准期相比随各期年降雨量的减少, 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雨量的减少是多年来造林草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 根据年降雨量与自然植被生产力的回归模型, 可以分别得到目前或70年代以来任意时段, 恢复到标准期时所需的流域自然植被生产力和生态用水量的估测值. 从而为黄河中游林草恢复及治理前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 键 词:植被恢复  生态需水量  流域产沙  黄河中游
收稿时间:2003-01-03
修稿时间:2003-01-03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