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松潘—甘孜造山带万里城花岗岩及其岩浆包体的成因与地球动力学意义
引用本文:鄢圣武,朱兵,伍文湘,白宪洲,文龙,杨辉,王玉婷.松潘—甘孜造山带万里城花岗岩及其岩浆包体的成因与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质通报,2015(Z1):292-305.
作者姓名:鄢圣武  朱兵  伍文湘  白宪洲  文龙  杨辉  王玉婷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220396)
摘    要:松潘—甘孜造山带广泛分布着三叠纪花岗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研究区花岗岩浆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万里城岩体寄主花岗岩具有高的Si O2含量(69.43%~73.10%)和较高的全碱含量,具弱过铝质(A/CNK=1.01~1.12)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I型花岗岩类。暗色微粒包体具较低的Si O2含量(52.85%~59.50%)和较高的Mg#值(45~63),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二长(闪长)岩。包体为典型的岩浆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环带结构斜长石、瞳状石英、反鲍文序列的不平衡岩浆结构等。微量与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包体起源于壳幔混合作用,是底侵的幔源玄武质岩浆与上覆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的产物,混合的熔体经历了钛铁矿、黑云母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最终形成万里城暗色微粒包体。而寄主花岗岩则起源于纯的长英质陆壳,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1~39)、中等的Ca O/(Mg O+TFe O)值、较高的K2O/Na2O和(Na2O+K2O)/(TFe O+Mg O+Ti O2)值等,指示源区主要为变杂砂岩类。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大规模花岗质岩体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加热。

关 键 词:松潘—甘孜造山带  万里城岩体  暗色微粒包体  I型花岗岩  岩浆混合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