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塔河油田六七区为例
作者姓名:柳 洲  康志宏  周 磊  荣元帅  于雅林  冉毅凤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2011ZX05009-003);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协作项目(KY2011-S-073)
摘    要:塔河油田六七区为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与国内外其他碳酸盐岩油藏相比明显偏低。依据塔河油田六七区实际开发情况,在大量地震、测井、岩心以及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多学科方法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将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归纳为7种地质因素和4种开发因素。分析认为残丘顶面形态、致密段分布、裂缝带分布以及储集体几何类型等地质因素主要控制着储集空间和流动通道的展布;钻井位置、完井层段、注采关系以及注水强度则影响水体在储层中的波及范围。通过对控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开发因素的精细描述,提出了残丘型、致密段遮挡型、盲端型、阁楼型、底水锥进型以及高导流通道周围孔缝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指出受致密段和低孔低渗区控制的剩余油将是今后油气开发的重点。

关 键 词:塔河油田  缝洞型  碳酸盐岩  剩余油  分布模式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