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植硅体分析揭示天山中段南麓北朝时期莫呼查汗沟口遗址的作物结构与生业模式
引用本文:任琳,李宇奇,黎海明,师宏伟,王忻,贾鑫,左昕昕.植硅体分析揭示天山中段南麓北朝时期莫呼查汗沟口遗址的作物结构与生业模式[J].第四纪研究,2022(6):1764-1774.
作者姓名:任琳  李宇奇  黎海明  师宏伟  王忻  贾鑫  左昕昕
作者单位:1.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3. 福建师范大学东南环境考古中心;4.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5.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6.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7.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9CKG0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批准号:21220213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77407和42101152)共同资助;
摘    要:新疆位于亚欧大陆文明交流和作物传播的关键区域,该地区古代人群的饮食结构和生业模式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学者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天山地区复杂的地理构造为研究不同地貌单元人群的农业活动和生计模式提供了理想场所。本研究选取中天山南部焉耆盆地北朝时期(386~581 A.D.)的莫呼查汗沟口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对从该遗址不同功能单元采集的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炭化种子记录探讨了该遗址古代居民的作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结果表明:房址剖面和火塘样品中发现了较多数量的黍η型、小麦树枝状和乳突状以及少量的粟Ω型植硅体,植硅体分析和炭化种子浮选结果共同证实了北朝时期沟口先民的作物结构以小麦和黍子为主,同时兼有大麦和粟,各遗迹单元农作物植硅体的广泛分布表明该遗址农业活动发达。通过对比不同地貌单元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发现,不同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地带,在山前洪积扇或沟口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作物种植必须依赖水利灌溉设施的支持。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新疆不同地貌单元人群的饮食结构、农业活动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关 键 词:新疆  焉耆盆地  植物考古  古代农业  山前水利灌溉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