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引用本文:彭红松,陆林,路幸福,凌善金,李子明,邓洪波.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9):1041-1050.
作者姓名:彭红松  陆林  路幸福  凌善金  李子明  邓洪波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3
2.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15)资助
摘    要:基于问卷调查和旅行社推介线路,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源理论与结构角色理论,运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构建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模型,并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探讨跨界旅游客流空间布局模式、网络结构及节点角色地位,试图揭示跨界旅游客流时空演变、扩散规律及内在机理,为跨界旅游区协同合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 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网络中,丽江古城区、大玉龙景区是旅游客流网络的核心和集散中心;泸沽湖、香格里拉处于次级旅游核心和次级集散中心地位;大理古城区、苍山洱海、昆明市区、束河古镇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泸山邛海是唯一位于四川的次级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其他旅游节点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受高等级旅游地旅游客流辐射,相互连接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② 跨界旅游区客流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边界效应极强,客流网络结构分层明显,可细分为旅游核心、云南片重要旅游节点、云南片一般旅游地、跨界旅游地和四川片重要旅游地5类;③ 旅游客流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派系,泸沽湖旅游客流流动路径指向云南片区大玉龙景区、丽江古城区、香格里拉及四川片区泸山邛海,这些地区成为景区突破边界效应,带动跨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④ 川滇两省旅游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旅游区发展规划,树立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并优化资源、产品与线路,完善跨界旅游交通网络等是今后泸沽湖跨界旅游合作的重点。

关 键 词:跨界旅游区  旅游客流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方法  川滇泸沽湖  
收稿时间:2013-05-17
修稿时间:2013-12-10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ross-border Tourism Flow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Method: A Case of Lugu Lake Region
Hong-song PENG,Lin LU,Xing-fu LU,Shan-jin LING,Zi-ming LI,Hong-bo DENG.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ross-border Tourism Flow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Method: A Case of Lugu Lake Region[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34(9):1041-1050.
Authors:Hong-song PENG  Lin LU  Xing-fu LU  Shan-jin LING  Zi-ming LI  Hong-bo DENG
Institution:1.Center for Tourism and Planning Research,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2.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理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