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长江演化百年谜题:回溯与进展
引用本文:郭汝军,魏传义,李长安,张玉芬,李亚伟,孙习林,张增杰,冷勇辉,苏建超,李国鼐,吕凌云,陈旭,丁智强.长江演化百年谜题:回溯与进展[J].地震地质,2023(1):1-28.
作者姓名:郭汝军  魏传义  李长安  张玉芬  李亚伟  孙习林  张增杰  冷勇辉  苏建超  李国鼐  吕凌云  陈旭  丁智强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5. 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6.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8.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011,42171008,42002203)资助;
摘    要: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

关 键 词:长江演化  争论与进展  物源示踪  长江三峡  长江第一弯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