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718年通渭M7.5地震滑坡特征分析——黄土高原历史强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的应用
引用本文:徐岳仁,杜朋,李文巧,张伟恒,田勤俭,熊仁伟,王林.1718年通渭M7.5地震滑坡特征分析——黄土高原历史强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20,63(3):1235-1248.
作者姓名:徐岳仁  杜朋  李文巧  张伟恒  田勤俭  熊仁伟  王林
作者单位: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6;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9IEF0201,2015IES0102,2017IES0101,2018IEF0306),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课题"六盘山地区活动断裂分段,古地震滑坡和堰塞湖调查"(1523000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204)联合资助.
摘    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害,是修订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718年通渭M 7.5地震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学“将今论古”原理,基于历史文献分析、遥感解译、野外验证等方法获得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研究发现,(1)总解译滑坡数量5019处,总面积635 km^2,滑坡密集沿通渭断裂分布,与X度等震线吻合,但范围均向西、向北各扩展约20 km;(2)与2008年汶川M8地震滑坡相比,面积<10^3 m^2的滑坡大量缺失,面积10^3~10^4 m^2的滑坡部分缺失,面积>10^4 m^2的滑坡数量相当;(3)尽管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并不完整,但是能够反映极震区中大型滑坡的总体特征,可据此确定极震区范围;(4)通渭地震极震区至少有27处以“泄山”等记录地震滑坡的地名,这些受滑坡影响的居民点集中在通渭断裂两侧,占比超过50%,是致7万人死亡的重要致灾因素.研究认为,在黄土高原地区,确认密集的中大型滑坡体可能由单次历史强震触发,且排除其他远场强震影响之后,可以利用现今多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获得“相对完整”的历史地震滑坡数据库,为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修订提供基础资料.

关 键 词:1718年通渭M  7.5地震  地震滑坡  黄土高原  遥感解译  Google  Earth
收稿时间:2019-11-22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