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西南岸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线及其地貌特征 |
| |
引用本文: | 刘艳霞, 黄海军, 董慧君, 祁雅莉, 张翼. 渤海西南岸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线及其地貌特征[J]. 第四纪研究, 2015, 35(2): 340-353.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2.09 |
| |
作者姓名: | 刘艳霞 黄海军 董慧君 祁雅莉 张翼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71;;; 2 山东省东营市勘察测绘院, 东营 257091;;; 3 广东海洋大学, 湛江 524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 |
| |
摘 要: | 结合钻孔与探地雷达探测古海相层尖灭点的测量方法与图像处理原则,本研究在沿渤海西南岸分布的8个相关钻孔附近开展了探测,经图像处理、与钻孔对比分析以及在特征位置钻探浅钻的方式,获得了5处最大海侵尖灭点的位置、地层剖面形态以及高程等信息.结合6ka B.P.、2ka B.P. 左右和现代黄河流路变迁史及沿岸贝壳堤分布情况,揭示了最大海侵时期小清河向北至漳卫新河范围主要为古黄河形成的广阔三角洲潮滩地貌,海侵线远离海岸线深入内陆,其上的贝壳堤形成主要与黄河流路变迁相关; 而渤海湾西南岸黄骅、沧州附近及以北主要为沼泽-潟湖-沙坝海岸地貌特征,海侵线由潟湖的陆侧边缘向海逐渐推进,沿岸分布的6ka B.P. 左右贝壳堤的形成则是基于沿岸堤,并伴随风暴作用发育而来.莱州湾南岸依据埋藏古河道古湖泊的分布情况,推断该区全新世最大海侵前后具有与现代相似的海岸地貌特征,海侵时,海水直抵当时最大高潮线附近,使得海岸线与海侵线几乎相当.依据剖面地形校正结果可知,最大海侵时,海水侵入内陆至现代地表高程5.8~10.3m范围,后期新构造运动造成的隆起与下沉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区域海侵层高程发生相应的变化,该结果为进一步估算海平面变化提供重要基础.
|
关 键 词: | 全新世最大海侵 探地雷达 海岸地貌 贝壳堤 渤海西南岸 |
收稿时间: | 2014-10-03 |
修稿时间: | 2014-12-12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