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福建南山遗址水稻植硅体遗存看水稻在东南地区的利用历史
引用本文:陈秋荷,李昭,马永超,周振宇,杨晓燕.从福建南山遗址水稻植硅体遗存看水稻在东南地区的利用历史[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3(5):1102-1114.
作者姓名:陈秋荷  李昭  马永超  周振宇  杨晓燕
作者单位:1. 武警警官学院;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3. 中国科学院大学;4.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5.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6.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7. 四川大学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9.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12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1AKG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项目(编号:2021M70232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22JZDZ024)资助;
摘    要:水稻南传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既有研究已确立其大致的年代框架,但作为新传入的物种,水稻在当地的被利用状况、对当地生计模式甚至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不甚清楚.本文通过对福建南山遗址4号洞连续堆积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并结合周边遗址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虽然7,500cal. a BP有早期水稻的传入和利用,但东南地区依然保持着渔猎-采集的生计模式; 5,000~3,500cal.a BP期间,水稻连同粟、黍一起被广泛利用,表明该地区已开始普遍接受很可能源自长江中游地区的混作农业,并经过2000多年的适应逐渐走向成熟.粟稻混作农业改变了该地区原有的渔猎-采集生业,推动了当地农业化进程,并带动了区域文化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为他们走向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岛屿东南亚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植硅体分析  稻作农业南传  生业模式  中南半岛  岛屿东南亚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