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喜马拉雅山运动同在印度河缝合带的构造发展有密切关系。在近十年中,获得了大量关于沉积地层学和火山—侵入岩套的新资料。并根据板块构造观点,对其进行了解释,在二叠至三叠纪裂谷作用和侏罗纪扩张作用之后,产生了中特提斯海。据地球物理资料表明,特提斯海沿印度河缝合带向北俯冲,最后消失。由于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然而,东喜马拉雅和南喜马拉雅构造作用的性质和时代部不相同。在西喜马拉雅,由于存在岛弧型的Dras火山岩、Sangeluma群的海沟型沉积物、蛇绿岩、较老的(>60Ma)钙碱性侵入体和蓝闪片岩相岩石,所以岛弧型环境的俯冲作用和始新世的碰撞作用是很明显的。印度河群的陆相沉积物和较年轻的(<49Ma)Ladakh侵入体是由弧后地壳沿Shyok缝合带向南俯冲的结果。在东喜马拉雅和中喜马拉雅,缺乏岛弧型的火山作用,在印度河缝合带的北部,以钙碱性侵入体和陆绿沉积物为主,说明了是科迪勒拉型构造环境的俯冲作用。年轻的(大约40Ma)花岗岩表明,在喜马拉雅的大陆碰撞要比西喜马拉雅晚10~12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