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医巫闾山中—晚侏罗世构造变形与同构造花岗岩的耦合关系
引用本文:李刚,蒋职权,邵学峰,高万里,刘正宏.医巫闾山中—晚侏罗世构造变形与同构造花岗岩的耦合关系[J].地学前缘,2019,26(2):72-91.
作者姓名:李刚  蒋职权  邵学峰  高万里  刘正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61;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勘查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017000;辽宁省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大连,116100;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896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2169,41272223)
摘    要:晚中生代期间医巫闾山地区经历了早期的高温韧性变形和晚期的低温脆韧性变形,并最终形成了变质核杂岩。该变质核杂岩中发育多个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体,通过分析花岗岩体的岩浆组构及围岩中变形组构的特点,确定该期次的岩浆活动与高温韧性变形同时发生,且这些岩体就位于中部地壳的高温韧性剪切带内。岩浆就位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部分熔融与垂向运移阶段(D1)、水平运移阶段(D2)和固态变形阶段(D3)。尖砬子岩体的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岩浆为埃达克质岩浆,并具有过铝质和由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过渡的特点。岩石的Th/U比值和碱性组分含量较高,Mg、Cr、Fe2OT3含量较低,岩浆锆石εHf(t)值=-29.5~-23.3、TDM2=2.51~2.18 Ga。这些特点指示岩浆来源于古老的华北陆块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表明岩浆具有从地壳深部向地壳浅部运移的过程。中-晚侏罗世岩体的产出形态、岩浆组构及磁组构的优选方位,表明岩浆在就位于中部地壳的过程中受到围岩剪切作用的控制,发生强定向的水平流动,形成了NE-SW向延伸最长、垂向最短的扁纺锤状岩浆房。对比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同构造岩浆就位机制,发现岩浆就位机制与围岩构造环境关系密切。同为下地壳部分熔融并向浅部运移的两期岩浆活动,岩浆就位机制差异很大:中-晚侏罗世岩浆就位于中部地壳的强剪切部位,就位过程中岩浆以侧向流动为主、气球膨胀作用为辅;早白垩世岩浆就位于浅部地壳的弱剪切部位,岩浆以气球膨胀作用和底辟作用为主。岩浆就位过程中不但受到围岩剪切作用的控制,岩浆房的扩张也会挤压围岩,使围岩叶理的产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对构造性质的判断。

关 键 词:岩浆就位  剪切变形  岩石成因  变质核杂岩  晚中生代
收稿时间:2018-10-05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学前缘》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