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含煤盆地浅—中深部现今地应力特点和分布规律
引用本文:文卓,康永尚,邓泽,孙良忠,李贵中,王红岩.中国含煤盆地浅—中深部现今地应力特点和分布规律[J].地质论评,2019,65(3):729-742.
作者姓名:文卓  康永尚  邓泽  孙良忠  李贵中  王红岩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重大专项(编号:2016ZX05041- 001)的成果。
摘    要:在煤炭开采和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以及其他地质工程活动中,现今地应力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地质因素。本文收集和估算了中国六个不同含煤盆地1300 m以浅的现今地应力数据,对中国含煤盆地的浅—中深部的地应力特点和地应力分布规律展开研究。研究表明:①东部地区走滑应力场(σ_Hσ_Vσ_h)占比高,向西北地区逐渐降低;中—高应力场占比在中国各含煤盆地差异比较小;②地应力场类型和地应力量级与埋深有关,随着中国含煤盆地开采深度的增加,正常应力场(σ_Vσ_Hσ_h)逐渐占据主导作用,地应力量级也逐渐加大;③通过侧压系数对比,将现今中国含煤盆地浅—中深部地应力强度分为:东北地区高应力区、两淮地区中—高应力区、滇东黔西和沁水盆地中应力区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和准噶尔盆地(南部)低应力区;④板块俯冲形成了中国含煤盆地地应力强度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是中国北部东西应力强度的分界线;⑤地应力强度向着远离应力源的方向减弱,这种变化规律在中国大陆以及在某个应力分区内(如在沁水盆地和滇东黔西地区)皆有表现。

关 键 词:含煤盆地  地应力特点  地应力强度  分布规律
收稿时间:2018/9/13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