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西山驿岩体构造变形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李振伟 宋传中 李加好 王微 王阳阳 任升莲 李海龙 袁芳 韩旭 兰瑞烜 |
| |
作者单位: |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防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13 |
| |
基金项目: |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272222)和安徽省公益性地质项目(编号:2016- g- 4)的成果。 |
| |
摘 要: | 地处肥东岩群西侧的西山驿岩体,由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韧性变形。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岩体的西侧边界由于受到郯庐断裂带次级剪切带的影响,导致变形强度比岩体内部强烈,岩性上可分为边界糜棱岩带和内部片麻岩带。本文对边界韧性剪切带进行了变形温度估算,剪切类型分析,应力场的方向、差应力大小、应变速率计算。结果显示剪切带糜棱岩的变形温度约为500~600℃,为低角闪岩相变质,内部片麻岩变形温度约为400~530℃,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糜棱岩样品中矿物变斑晶的涡度值介于0.86~0.94之间,剪切类型为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古应力方向为164°~171°,最低差应力下限值为20.02~23.08MPa,应变速率为1.35×10~(-13)~4.93×10~(-13)s~(-1)。在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由于太平洋板块的斜向汇聚作用,郯庐断裂带发生构造活动,而通过上述西山驿岩体的构造变质变形分析结果,反演郯庐断裂带的变形规律,并且希望借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归纳该时期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
|
关 键 词: | 郯庐断裂带 西山驿岩体 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构造变形解析 |
收稿时间: | 2018-02-26 |
修稿时间: | 2019-02-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