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断层带结构及渗透率 |
| |
引用本文: | 陈建业, 杨晓松, 党嘉祥, 何昌荣, 周永胜, 马胜利. 汶川地震断层带结构及渗透率[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7): 1805-1816, doi: 10.3969/j.issn.0001-5733.2011.07.014 |
| |
作者姓名: | 陈建业 杨晓松 党嘉祥 何昌荣 周永胜 马胜利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
| |
基金项目: | 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 |
| |
摘 要: | 对汶川地震断层带进行了跨断层的渗透率测量. 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断层由低渗的核部(2.4×10-19 ~ 3.8×10-16 m2)、高渗的破碎带(3.7×10-16 ~3.0×10-15 m2)以及含裂隙原岩(6.0×10-18 ~4.3×10-13 m2)组成(有效压力 40 MPa),其中新鲜断层泥具有最低的渗透率. 断层泥和两侧原岩由于渗透率低,阻碍流体跨断层带流通, 断层带内的流体活动局限在高渗的破碎带中, 这一结果与断层岩显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能很好的吻合. 对汶川地震同震热压作用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结果显示, 约2 km以下汶川地震主滑动带具有发生热压作用所要求的低渗透率特征.
|
关 键 词: | 汶川地震 地震断层 渗透率 流体高压 热压作用 |
收稿时间: | 2010-08-20 |
修稿时间: | 2011-03-30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物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