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引用本文:王丰翔,孙红军,裴荣富,刘翼飞,刘春花,江思宏.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J].地质论评,2016,62(5):1241-1256.
作者姓名:王丰翔  孙红军  裴荣富  刘翼飞  刘春花  江思宏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赤峰天通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 024000,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基金项目:本文为 973项目(编号:2013CB4298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编号: 41030421)的成果。
摘    要: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为超大型热液脉型矿床,在时空分布上与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关系密切。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化多呈席状、细脉浸染状、网脉—脉状在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产出,并且构成似层状、(长)扁豆状、透镜状和囊状矿体。初步研究表明:与银多金属共生的绢云母和辉钼矿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6.9±1.9 Ma和162.6±2.6 Ma,与区域侏罗纪火山岩同位素年龄160~147 Ma基本一致。根据矿区外围白音诺尔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42~115 Ma,可以推测双尖子山银多金属主成矿作用与侏罗纪构造—岩浆活动相关,而与后期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位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矿化和热液蚀变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双尖子山可能经历了多次矿化的叠加,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远程俯冲和中生代动力机制转换作用有关。

关 键 词:大兴安岭  巴林左旗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  白音诺尔—双尖子山—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    叠合成矿
收稿时间:2015/5/25 0:00:00
修稿时间:2016/8/20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