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二叠纪-白垩纪的火山活动(Ⅰ):分布特点及其意义
引用本文:朱弟成 潘桂棠 莫宣学 廖忠礼 江新胜 王立全.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二叠纪-白垩纪的火山活动(Ⅰ):分布特点及其意义[J]. 地质通报, 2004, 23(7): 645-654.
作者姓名:朱弟成 潘桂棠 莫宣学 廖忠礼 江新胜 王立全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82(朱弟成,潘桂棠,廖忠礼,江新胜),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莫宣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82(王立全)
基金项目:973项目《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成矿带作用》(编号:2002CB412600)下属课题《成矿潜力评估与战略新区预测》(编号:2002CB412600),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编号:1212010310102),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
摘    要: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关 键 词:二叠纪—白垩纪   火山岩   分布特点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   藏南
文章编号:1671-2552(2004)07-0645-10
修稿时间:2003-07-08

Permian to Cretaceous volcanic activities in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Tethyan Himalayas (I):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ZHU Dicheng1,PAN Guitang1,MO Xuanxue2,LIAO Zhongli1,JIANG Xinsheng1,WANG Liquan1. Permian to Cretaceous volcanic activities in the central segment of the Tethyan Himalayas (I):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4, 23(7): 645-654.
Authors:ZHU Dicheng  PAN Guitang  MO Xuanxue  LIAO Zhongli  JIANG Xinsheng  WANG Liquan
Abstract:
Keywords:Permian-Cretaceous  volcanic rock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entral segment of the Tethyan Himalaya belt  southern Tibet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通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