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
引用本文:马欣,王文涛,张雪艳,吴绍洪,刘燕华.基于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国气候安全化比较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15(6):693-699.
作者姓名:马欣  王文涛  张雪艳  吴绍洪  刘燕华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4 国务院参事室,北京 100006
基金项目:科技部改革发展专项“巴黎会议后应对气候变化重大问题研究”;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安全性分析及其区域格局”(2014034);“面向未来20年风险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路线图研究”(2014108)
摘    要:采用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化方法,对中美气候安全化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安全是一种主体间现象,通过中美气候安全化水平的对比,可以清楚地识别出中国处于由政治权威、科学权威作为安全化主体的高强度“安全化”过程中,而美国正处于由政治权威引导的“反安全化”过程。“主体间性”是安全化主体之间对存在性威胁的认同程度,中国气候安全化的主体间性与气候安全化进程不协调,表现为中国政治高层的气候安全化水平较高,而公众的安全化水平相对较低。气候安全存在性威胁表达是制约中国公众气候安全化水平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安全化视角和媒介单一。建议通过引入全球视角和图形化等方式增强存在性威胁表达效果,以提升中国气候安全化水平。

关 键 词:气候安全化  哥本哈根学派  比较分析  中国  
收稿时间:2018-11-14
修稿时间:2019-02-1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