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的变形-变质历史研究:以富蕴县乌恰沟地区为例
引用本文:仲正,仝来喜,刘兆,李超.中国阿尔泰造山带的变形-变质历史研究:以富蕴县乌恰沟地区为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1,45(4):651-666.
作者姓名:仲正  仝来喜  刘兆  李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西北大学 地质系,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通过对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富蕴县乌恰沟地区出露的含石榴子石副片麻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岩相学分析,确定了至少三期构造变形-变质事件:①第一期变形变质作用(D1)可划分为早期的埋深变质作用与后期的伸展作用,埋深作用初期发育M1期变质矿物组合(黑云母+斜长石+石英),该阶段P-T条件为4.6×102 MPa/~590℃,后达到P-T条件为5.5×102 MPa/~650℃的变质峰期,发育M2期变质矿物组合(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随后由于泥盆纪(400~380 Ma)地壳的水平伸展运动,发生广泛的减压熔融且伴随石榴子石的生长,并形成以混合岩化条带为基础的区域上的主性面理S1;②第二期变形变质(D2)为发生于晚泥盆世(~380 Ma)的褶皱构造,区域上形成以S1面理为基础的NE-SW向近直立褶皱(F1),该期变形导致后期位于同一地壳深度的岩石,变质程度在垂直于F1方向上呈现出对称分布的特点,该阶段P-T条件为4.5×102 MPa/~630℃;③第三期变形变质(D3)为发生于早二叠世(~280 Ma)的NE-SW向压扭性变形,表现为在被D2变形改造过的S1面理为基础上,形成由一系列NW-SE向小型褶皱F2组成的大背形,此时伴有左旋剪切,并发育以尖晶石+堇青石+黑云母+斜长石矿物组合为特征的M4期变质矿物组合,其P-T条件为~2.1×102 MPa/~615℃.以上不同阶段温压条件定义了一个顺时针P-T轨迹,反映了岩石在埋藏后经历伸展减压,并伴随热量的加入.

关 键 词:中国阿尔泰  富蕴  古生代  变形变质作用  P-T轨迹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c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ltai Orogenic Belt: A Case Study from the Wuqiagou Area in Fuyun County
ZHONG Zheng,TONG Laixi,LIU Zhao,LI Chao.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c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ltai Orogenic Belt: A Case Study from the Wuqiagou Area in Fuyun County[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21,45(4):651-666.
Authors:ZHONG Zheng  TONG Laixi  LIU Zhao  LI Chao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