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来信选登
摘    要:读者信箱 <热带地理》编辑部: 我感谢你们寄来的2001年<热带地理》21卷3期刊登的有关文章,仔细拜读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有关华南地区"冰臼"与"壶穴"之争的评论,我完全同意专家们的看法,华南低山地区第四纪时没有发生过冰川作用.韩同林先生所称的"冰臼"实为壶穴地貌.国内有关新闻媒体帮他报导和大肆宣传,完全是受了他和少数支持他的人的误导罢了. 1999年当我见到科技日报4月26日刊登韩同林的"自然奇观广东冰臼群"一文后,便给科技日报编辑部写反驳文章"自然奇观--多种成因的石臼群"刊登在该报6月19日版面上,限于篇幅,文章和照片未全登载.但我不同意韩文的观点是明确的.1999年底,我编"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与环境论文汇编"时,在第三卷"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研究中的问题"一书中 , 把"中国东部北方大冰盖遗迹与南方山谷冰川遗迹有无之争"的文章列入附件"科学旅行指南及华东冰川遗迹有无之争"(426-584).现给贵刊编辑部寄来,并附上台湾学者有关"壶穴成因之探讨"等文章.可见按科学态度探求真理的学者们所见略同. 祝贵刊编辑编委们身体健康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郑本兴 2001.10.20 <热带地理》编辑部: 你们好! 对"冰臼"与"壶穴"之争,我赞成"壶穴"是近代流水冲击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说法,我可以补充实例加以说明. 1. 1981年,本人参加在安徽黄山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第四纪冰川与冰缘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的考察,在研究逍遥溪谷地时,见到在花岗岩石质河床上及河床上的巨砾上,发育着许多"壶穴",其中典型的一个被称为"丹井","壶穴"呈管状,壁面很光滑,上口直径60 cm,深80~100 cm,积水深达60 cm,底部往下游方向倾斜,还有许多花岗岩、石英等的小卵石. 在白龙桥稍上游的谷底上,在刻有"龙头"、"且听龙吟"的磨圆的花岗岩巨大砾石上,还发育着许多急流作用形成的浅圆坑状"壶穴"和小沟槽. 在谷地发育着三级河流阶地,分别高出河床平水位5 m、20~40 m、60 m. 2. 1978年,在庐山第四纪地质考察时,在裁缝岭的泥石流堆积物(以往被称为大姑冰期泥砾)中,见一灰白色砂岩巨砾,有一鹅卵形"壶穴",长轴2 m,短轴62 m,可见深40 cm, 底部积水,"壶穴"面光滑,东南侧壁面上有8道擦痕,系泥石流爆发时砂、砾物质相互撞击而成.以上仅供参考. 顺致 敬礼! 哈尔滨大学地理系朱景湖 2001年10月28日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