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旌德岩体花岗闪长岩与MME的同源性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黑云母的地球化学证据
引用本文:闫候贝,王志强,孙克克,袁峰,陶耐,张军.旌德岩体花岗闪长岩与MME的同源性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黑云母的地球化学证据[J].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07-2024030007.
作者姓名:闫候贝  王志强  孙克克  袁峰  陶耐  张军
作者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矿床成因与勘查技术研究中心,合肥,230009;2)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230009;3)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3022;4)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合肥,230031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602051),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编号:2020- K- 12),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编号:2024- g- 1- 7)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JZ2021HGTB0108)的成果
摘    要:暗色微粒包体(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 MME)广泛存在于花岗质岩石中,其成因对于理解岩浆深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燕山期旌德岩体位于江南造山段东段,内部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本文对旌德岩体中MME开展详细的岩相学,重点选择花岗闪长岩和MME中黑云母进行矿物化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工作,通过建立花岗闪长岩与MME之间的成因联系,限定MME成因。花岗闪长岩和MME中黑云母演化程度均较低,二者具有相似的形成温度分别为(824~864 ℃、802~828 ℃)、压力(0.354~0.787 GPa、0.279~0.358 GPa)和氧逸度(-13.4~-12.7、-12.8~-11.2)。花岗闪长岩和MME在物理化学条件和地球化学成分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二者很可能来源于同源母岩浆。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具有富集特征的扬子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玄武质岩浆并在下地壳发生分异作用,岩浆房内早期低演化岩浆由于较低黏度先上侵冷却,后高演化的花岗闪长质岩浆大规模上侵,并将岩浆通道中早期半塑性的中基性岩石拖拽裹挟至浅部地壳,形成旌德岩体及包裹的MME。

关 键 词:暗色微粒包体  同源岩浆  花岗闪长岩  旌德岩体  江南造山带
收稿时间:2023/12/5 0:00:00
修稿时间:2024/4/29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