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扬子区晚印支期三级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古地理格局 |
| |
引用本文: | 中扬子区晚印支期三级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古地理格局[J]. 沉积学报, 2014, 32(4): 724-733. |
| |
作者姓名: | 段凯波 谭云基 霍荣 陈留勤 王亚飞 郭荣涛 |
| |
作者单位: |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化工地质调查总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 |
基金项目: | 中石化科技工程重点项目(编号:QZ-2005-06);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220803)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晚印支期是中扬子区结束海相沉积开始转向以河流湖泊为主的陆相沉积新格局的重要过渡时期。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基本理论,在中扬子区各次级盆地建立若干基干剖面,采用分辨率较高的露头分析,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对比与沉积相分析及古地理恢复。发现中扬子区晚印支期陆相沉积体系最多可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但地层不发育或剥蚀导致一般仅可识别出1~2个三级层序,西部地区三级层序数量总体多于东部地区。各三级层序主要为一套夹丰富煤线(层)与古植物残片的陆相碎屑沉积,全区岩相古地理总体由曲流河及其三角洲和残留湖泊、辫状河及其三角洲和残留湖泊两套沉积相组合构成,其中前者占主导。区内存在多沉降沉积中心,但荆当盆地与中扬子西缘地区为最主要的沉降沉积中心,沉降机制主要来自中扬子陆壳继承性向北俯冲的挠曲沉降与强烈的陆内挤压褶皱变形,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及中扬子陆内挤压变形形成的隆起为邻近的次级盆地沉积作用提供了物源。
|
关 键 词: | P539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